【孟尝君鸡鸣狗盗的典故】“孟尝君鸡鸣狗盗”的典故出自《史记·孟尝君列传》,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贵族孟尝君在逃亡过程中,依靠门客的特殊才能脱险的故事。这一典故不仅展现了孟尝君礼贤下士、广纳人才的胸怀,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“奇才异能”的重视。
一、典故概述
孟尝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,以好客著称,门下有三千食客。一次,他被秦王扣留,企图杀害他。为了逃脱,他依靠门客的帮助,最终成功逃离秦国。其中,有两个门客因擅长“鸡鸣”和“狗盗”而立下大功,因此这个故事被称为“鸡鸣狗盗”。
二、典故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史记·孟尝君列传》 |
主角 | 孟尝君、门客(鸡鸣者、狗盗者) |
背景 | 孟尝君被秦王囚禁,欲杀之 |
关键人物 | 鸡鸣者、狗盗者(具体姓名不详) |
故事发展 | 孟尝君夜逃,因城门关闭无法出走;鸡鸣者模仿鸡叫骗开城门;狗盗者潜入秦宫盗取玉环作为通行证 |
结果 | 孟尝君顺利逃脱,得以返回齐国 |
启示 | 奇才异能亦可成大事,不可轻视小技 |
三、典故意义与影响
“鸡鸣狗盗”虽然听起来有些贬义,但在特定情境下却发挥了关键作用。这个故事说明:
- 人才不分高低:即便是看似微不足道的技能,也可能在关键时刻派上大用场。
- 用人之道:孟尝君不拘一格地收纳门客,正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- 历史评价:后世常以此典故比喻“虽非正统之才,却能解危救难”。
四、延伸思考
虽然“鸡鸣狗盗”在现代语境中多用于讽刺或贬低,但在古代,它代表了一种实用主义的智慧。这种“不择手段、达成目的”的思想,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社会现实。
五、结语
“孟尝君鸡鸣狗盗”的典故,不仅是一个历史故事,更是一种文化象征。它提醒我们:在面对困境时,有时需要借助非常规手段来突破难关,而真正的智慧,往往藏于平凡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