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牧童逮狼原文翻译及寓意】一、原文
《牧童逮狼》出自《战国策·齐策》,原文如下:
> 有牧童,年十二,牧羊于野。有狼自山中来,逐羊。童以杖击之,狼走。后复来,童又击之,狼不敢近。久之,狼不复至。童曰:“狼畏我。”遂不复防。一日,狼果复至,童方出,狼已入其家,食其羊。童大呼,邻里共击之,狼乃遁。
二、翻译
有一个十二岁的牧童,在野外放羊。一只狼从山里跑出来,追赶羊群。牧童用木棍打狼,狼逃走了。后来狼又来了,牧童再次用木棍打它,狼不敢靠近。时间久了,狼再也没有来。牧童说:“狼害怕我。”于是不再防范。有一天,狼果然又来了,牧童正在外面,狼已经进了他的家,吃掉了他的羊。牧童大声呼救,邻居们一起打狼,狼才逃跑了。
三、寓意总结
这个故事通过一个牧童与狼的遭遇,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:不要因为一时的成功而放松警惕,否则可能会招致更大的危险。狼虽然被赶走,但并没有真正被制服,只是暂时退却。牧童因骄傲轻敌,最终导致了损失。
四、与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说明 |
故事名称 | 牧童逮狼 |
出处 | 《战国策·齐策》 |
主要人物 | 十二岁牧童、狼 |
故事梗概 | 牧童多次击退狼,以为狼畏惧自己,不再防范,结果狼再次来袭,造成损失。 |
核心寓意 | 不可因短暂胜利而轻敌,应时刻保持警惕,避免因麻痹大意而遭受损失。 |
现实启示 | 在生活中,面对挑战时,不能因一时成功而放松警惕,需持续关注潜在风险。 |
五、结语
《牧童逮狼》虽短,但寓意深刻。它提醒我们:真正的智慧不仅在于勇敢应对困难,更在于在胜利之后保持清醒和谨慎。只有这样,才能避免重蹈牧童的覆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