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势均力敌解释及出处】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常听到“势均力敌”这个词,用来形容双方力量相当、旗鼓相当。它不仅用于描述军事对抗,也广泛应用于体育比赛、商业竞争、人际交往等多个领域。下面将对“势均力敌”的含义进行总结,并列出其出处及相关信息。
一、词语解释
项目 | 内容 |
词语 | 势均力敌 |
拼音 | shì jūn lì dí |
含义 | 双方力量、实力相当,难分高下 |
用法 | 多用于形容竞争、对抗等情况 |
近义词 | 势均力敌、不分伯仲、棋逢对手 |
反义词 | 力不从心、寡不敌众、望风而逃 |
二、词语出处
出处 | 作者/来源 | 说明 |
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 | 王符 | 原文为“势均力敌,胜负未决”,意指双方实力相当,难以分出胜负 |
《三国志·魏书·诸夏侯曹传》 | 陈寿 | “两军相持,势均力敌”,用于描述战争中的对峙局面 |
《资治通鉴》 | 司马光 | 多次使用“势均力敌”来形容双方力量均衡的战斗或政治斗争 |
三、词语使用场景
场景 | 示例 |
体育比赛 | 两支队伍实力相当,比赛激烈,堪称势均力敌 |
商业竞争 | 两家公司在市场上势均力敌,争夺市场份额 |
政治斗争 | 两派势力势均力敌,难以决出胜负 |
个人较量 | 两人棋艺相当,对弈时势均力敌 |
四、词语延伸理解
“势均力敌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,它背后蕴含着一种平衡与公平的理念。在许多文化中,这种平衡被视为一种理想状态,尤其是在竞争环境中,人们往往希望看到的是公平的较量,而不是一边倒的结果。
此外,“势均力敌”也提醒我们在面对强敌时,要保持冷静和理智,不要轻易放弃,因为只要双方实力相当,胜负仍有可能逆转。
五、总结
“势均力敌”是汉语中一个常用且富有哲理的成语,用来形容双方力量相当、难分高下的情况。它源自古代文献,被广泛用于各种竞争和对抗的场合。理解这一成语的含义及其出处,有助于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运用它,增强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深度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成语或相关文化背景,欢迎继续提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