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三过其门而不入】“三过其门而不入”出自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,讲述的是大禹治水的故事。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为了国家、人民的利益,不顾个人安危,多次经过家门口却无暇顾及家庭的奉献精神。
一、
在古代传说中,大禹为治理洪水,历时十三年,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,都没有进去。他的妻子涂山氏曾多次等待他归来,但大禹始终没有停下脚步。他选择以天下苍生为重,舍小家为大家,最终成功治理了洪水,造福百姓。这一事迹被后人传颂,成为中华民族勤劳、坚韧和无私奉献精神的象征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来源 | 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 |
出处人物 | 大禹 |
故事背景 | 治理洪水 |
三次经过家门 | 未进门 |
表现精神 | 奉献、责任感、牺牲精神 |
后世影响 | 成为中华文化中“公而忘私”的典范 |
现代意义 | 鼓励人们以大局为重,勇于担当 |
三、延伸思考
“三过其门而不入”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故事,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。在现代社会,这种精神体现在各行各业中,如科研人员潜心研究、医生坚守岗位、教师默默耕耘等。虽然时代不同,但那份对事业的执着与责任,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。
通过这个成语,我们不仅了解了古代先贤的高尚情操,也提醒自己在面对选择时,应更加注重集体利益与社会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