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病机十九条原文】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中记载的“病机十九条”,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,集中反映了中医对疾病发生发展机制的深刻认识。这十九条内容涵盖了病因、病位、病性及病理变化等多个方面,是临床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。
一、
“病机十九条”出自《黄帝内经·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,是古代医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关于疾病发生、发展和变化的基本规律。其内容涉及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六种外感病邪以及饮食、劳倦、情志等内因所导致的多种病证,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疾病的本质与表现。
这些病机不仅为后世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,也体现了中医“整体观”和“辨证论治”的核心思想。通过理解这些病机,可以更准确地把握病情,提高临床疗效。
二、病机十九条原文及释义表
序号 | 病机原文 | 释义 |
1 | 诸风掉眩,皆属于肝 | 风邪致病,出现头晕、眩晕、肢体震颤等症状,多与肝有关 |
2 | 诸寒收引,皆属于肾 | 寒邪致病,表现为筋脉拘急、关节疼痛,多与肾有关 |
3 | 诸气膹郁,皆属于肺 | 气机不畅,胸闷、咳嗽、呼吸困难,多与肺有关 |
4 | 诸湿肿满,皆属于脾 | 湿邪困脾,出现水肿、腹胀、便溏等症,多与脾有关 |
5 | 诸痛痒疮,皆属于心 | 疼痛、瘙痒、疮疡等,多与心火亢盛有关 |
6 | 诸热瞀瘛,皆属于火 | 发热、神昏、抽搐,多由火邪引起 |
7 | 诸痉项强,皆属于湿 | 颈项强直、肌肉僵硬,多因湿邪阻滞经络 |
8 | 诸躁狂越,皆属于火 | 烦躁、狂乱、行为异常,多与火邪扰心有关 |
9 | 诸暴强直,皆属于风 | 突然的肢体强直、抽搐,多由风邪所致 |
10 | 诸厥固泄,皆属于下 | 肢体寒冷、腹泻、便秘等,多与下焦功能失调有关 |
11 | 诸痿喘呕,皆属于上 | 肢体无力、气喘、呕吐,多与上焦病变有关 |
12 | 诸涩枯涸,皆属于燥 | 皮肤干燥、口干、大便难,多与燥邪有关 |
13 | 诸逆冲上,皆属于火 | 气逆上冲、头痛、眩晕,多由火邪上炎所致 |
14 | 诸胀腹大,皆属于热 | 腹部胀满、发热,多属热邪内蕴 |
15 | 诸病有声,鼓之如鼓 | 腹部胀满、按之有响声,多为气滞水停 |
16 | 诸病于水,液闭癃 | 小便不通、尿少,多与水液代谢障碍有关 |
17 | 诸病有血,衃血瘀 | 出血、血瘀,多因血行不畅或血热妄动 |
18 | 诸病于气,气逆上 | 气机逆乱,如咳逆、嗳气、呃逆等 |
19 | 诸病于血,血虚失养 | 血虚则脏腑失养,出现面色苍白、头晕、乏力等 |
三、结语
“病机十九条”不仅是中医理论的经典内容,更是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原则。它强调了“审因论治”的思想,即根据病因、病位、病性来制定治疗方案。在现代医学高度发展的今天,中医仍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,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深入学习和掌握“病机十九条”,有助于提升中医辨证水平,增强临床疗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