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> 知识问答 >

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介绍

2025-09-09 02:23:27

问题描述:

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介绍,这个问题到底啥解法?求帮忙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09-09 02:23:27

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介绍】《论语》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,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整理而成,内容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。其中,“学而篇”是《论语》的第一篇,共16章,内容涉及学习、修养、礼仪、为人处世等方面,体现了孔子对“学”的重视以及对道德修养的强调。

以下是对《论语·学而篇》的原文与翻译的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进行展示,便于读者理解和查阅。

一、《论语·学而篇》原文及翻译总结

章节 原文 翻译
1 子曰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” 孔子说:“学习并时常温习,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吗?有朋友从远方来,不也是一件高兴的事吗?别人不了解我,我也不生气,不也是君子吗?”
2 有子曰:“其为人也孝弟,而好犯上者,鲜矣;不好犯上,而好作乱者,未之有也。君子务本,本立而道生。孝弟也者,其为仁之本与!” 有子说:“一个人如果孝顺父母、尊敬兄长,却喜欢冒犯上级的人,很少见;不喜欢冒犯上级,却喜欢作乱的人,从来没有过。君子注重根本,根本确立了,道就自然产生了。孝顺和尊敬,大概就是仁的根本吧!”
3 子曰:“巧言令色,鲜矣仁!” 孔子说:“花言巧语、面貌伪善的人,很少有仁德的。”
4 曾子曰:“吾日三省吾身:为人谋而不忠乎?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传不习乎?” 曾子说:“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: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?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守信?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?”
5 子曰:“道千乘之国,敬事而信,节用而爱人,使民以时。” 孔子说:“治理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,要严肃认真地对待政事,讲求信用,节省开支,爱护百姓,使用民力要按照农时。”
6 子曰:“弟子入则孝,出则悌,谨而信,泛爱众,而亲仁。行有余力,则以学文。” 孔子说:“年轻人在家要孝顺父母,在外要尊敬兄长,言行谨慎而守信,广泛地爱护众人,亲近有仁德的人。如果还有余力,就可以学习文化知识。”
7 子夏曰:“贤贤易色;事父母,能竭其力;事君,能致其身;与朋友交,言而有信。虽曰未学,吾必谓之学矣。” 子夏说:“尊重贤德之人,胜过重视容貌;侍奉父母,能尽心尽力;侍奉君主,能献出生命;与朋友交往,说话讲信用。即使有人说他没有学习,我也认为他是有学问的。”
8 子曰:“君子不重,则不威;学则不固。主忠信。无友不如己者。过则勿惮改。” 孔子说:“君子如果不庄重,就没有威严;学习就不会牢固。要以忠诚和诚信为主。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。有了过错,不要害怕改正。”
9 曾子曰:“慎终追远,民德归厚矣。” 曾子说:“慎重地对待死亡,追念远祖,百姓的道德就会变得敦厚。”
10 子禽问于子贡曰:“夫子至于是邦也,必闻其政。求之与?抑与之与?” 子禽问子贡:“先生每到一个国家,一定会了解那里的政事。是他主动去打听的,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?”
11 子贡曰:“夫子温、良、恭、俭、让以得之。夫子之求之也,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?” 子贡说:“先生是靠温和、善良、恭敬、节俭、谦让而得到这些的。先生所求的,恐怕和别人求的方式不同吧?”
12 子曰:“父在,观其志;父没,观其行;三年无改于父之道,可谓孝矣。” 孔子说:“父亲在世时,观察他的志向;父亲去世后,观察他的行为;如果三年内不改变父亲的行事方式,可以说是孝了。”
13 有子曰:“礼之用,和为贵。先王之道,斯为美;小大由之。有所不行,知和而和,不以礼节之,亦不可行也。” 有子说:“礼的应用,以和谐为贵。古代圣王的治国之道,以此为美;大事小事都依照这个原则。但有时不能做到,只知追求和谐而不以礼来约束,也是行不通的。”
14 子曰:“信近于义,言可复也;恭近于礼,远耻辱也;因不失其亲,亦可宗也。” 孔子说:“守信用接近于义,说的话可以兑现;恭敬接近于礼,可以远离耻辱;依靠亲近的人,也可以作为依靠。”
15 子曰:“君子食无求饱,居无求安,敏于事而慎于言,就有道而正焉,可谓好学也已。” 孔子说:“君子吃饭不求饱足,居住不求安逸,做事勤快,说话谨慎,接近有道德的人来端正自己,可以说是好学了。”
16 子贡曰:“贫而无谄,富而无骄,何如?”子曰:“可也;未若贫而乐,富而好礼者也。” 子贡问:“贫穷却不谄媚,富裕却不骄傲,怎么样?”孔子说:“可以了;但不如贫穷却快乐,富裕却爱好礼节的人。”

二、总结

《论语·学而篇》集中体现了孔子关于学习、修身、待人接物的基本理念。它强调了“学”与“习”的重要性,提倡“仁”、“信”、“礼”等核心价值,并通过具体的言行规范指导人们如何做人、处世。文章语言简练,思想深刻,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

通过以上原文与翻译的对比分析,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,也为进一步学习《论语》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
  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

 
分享:
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