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综合精选 >

法相天地狗头出装(法相天地)

发布时间:2023-04-03 06:00:20来源:

大家好,小讯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。法相天地狗头出装,法相天地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
1、“法相”是佛教术语,指诸法之相状,包含体相(本质)与义相(意义)二者。

2、“法相”与“法身”的区别在于法相是一个包含外延与内涵的,是法的象;法身好比道的法则法身法相包含分身,分身也反包含之。

3、“法相”指诸法之相状。

4、包含体相(本质)与义相(意义)二者。

5、《大毗婆沙论》卷一二九云(大正27·674c)︰‘唯佛世尊究竟了达诸法性相,亦知势用,非余能知。

6、’陈译《摄大乘论释》卷六云︰‘如来之智于法体及法相皆无障碍。

7、’又《成实论》卷一〈众法品〉云(大正32·244b)︰‘阿难是大弟子,通达法相。

8、’卷二〈四法品〉云(大正32·250b)︰‘了义修多罗者谓是义趣不违法相,法相者随顺比尼。

9、比尼名灭,如观有为法常乐我净则不灭贪等;若观有为法无常苦空无我则灭贪等,知无常等名为法相。

10、’以上皆谓法的体相为法相。

11、《解深密经》卷二〈一切法相品〉云(大正16·693a)︰‘诸法相略有三种。

12、何等为三?(一)遍计所执相、(二)依他起相、(三)圆成实相。

13、’后瑜伽派建立五位百法,以分别诸法之性相,称为法相宗,与提倡法性一如的法性宗对立。

14、《华严经随疏演义钞》卷三十八云(大正36·295b)︰‘若法相宗,遍计依他所明二义唯约于事,圆成二义方是于理。

15、今法性宗,遍计理无,依他无性,即是于理,非有即有是理彻于事,有即非有即事彻于理等。

16、’◎附︰印顺〈辨法相与唯识〉(摘录自《现代佛教学术丛刊》)这样,从法相而深入,略有两大类︰(1)唯识说,(2)境依心有不即是心说。

17、不但中观者从一一法相看出它的体性本空,而同时,即空而有的心色相依相成的缘起说如此,如中国天台学者中,山外派主张以理心为本而建立诸法,山家派主张一色一香无非中道,法法具足三千诸法,也还是这个唯心说与心色平等说的差别。

18、所以,单从无著、世亲的论典来谈,法相与唯识,欧阳氏的分宗,能看出它的差别,虚大师的法相必宗唯识,能看出它的一致,都有相对的正确。

19、但若从整个佛法来说,那应该︰唯识必是法相的,法相不必宗唯识。

20、三十二法相:如来应化之身,具此三十二相,以表法身众德圆极,人天中尊,众圣之王也。

21、〔一、足安平相〕,谓足下安立,皆悉平满,犹如奁底也。

22、(奁,力盐切。

23、奁底者,即盒底也。

24、)〔二、千辐轮相〕,辐即车轮中之辐,谓足下毂网轮纹,众相圆满,有如千辐轮也。

25、〔三、手指纤长相〕,谓手指纤细圆长,端直好,指节参差,光润可爱,胜余人也。

26、〔四、手足柔软相〕,谓手足极妙柔软,胜余身分也。

27、〔五、手足缦网相〕,谓手指中间,缦网交合,文同绮画,犹如鹅王之足也。

28、〔六、足跟满足相〕,跟,足踵也。

29、谓足之踵,圆满具足也。

30、〔七、足趺高好相〕,谓足之趺,高起如真金之色;趺上之毛,青琉璃色,种种庄饰,妙好圆满也。

31、(梵语琉璃,华言青色宝。

32、)〔八、腨如鹿王相〕(腨,时兖切),腨,股肉也。

33、腨如鹿王相者,谓足腨渐次纤圆,如彼鹿王之腨,纤好第一也。

34、〔九、手过膝相〕,谓双臂修直,不俯不仰,平立过膝也。

35、〔十马阴藏相〕,谓阴相藏密,犹如马阴,不可见也。

36、〔十一、身纵广相〕,谓身仪端正,竖纵横广,无不相称也。

37、〔十二、毛孔生青色相〕,谓身诸毛孔,一孔一毛,生相不乱,右旋上向,青色柔软也。

38、〔十三、身毛上靡相〕,谓身诸毫毛,皆右旋向上,而偃伏也。

39、〔十四、身金色相〕,谓身皆金色,光明晃曜,如紫金聚,众相庄严,微妙第一也。

40、〔十五、身光面各一丈相〕,谓身放光明,四面各一丈也。

41、〔十六、皮肤细滑相〕,谓皮肤细腻滑泽,不受尘水,不停蚊蚋。

42、〔十七、七处平满相〕,谓两足下、两手、两肩、项中,七处皆平满端正也。

43、〔十八、两腋满相〕,谓左右两腋,平满而不窊也。

44、(窊,鸟瓜切,不满貌。

45、)〔十九、身如师子相〕,谓身体平正,威仪严肃,如师子王也。

46、〔二十、身端直相〕,谓身形端正,平直不伛曲也。

47、(伛,委羽切,不伸也。

48、)〔二十一、肩圆满相〕,谓两肩圆满而丰腴也。

49、〔二十二、四十齿相〕,谓常人但有三十六齿,唯佛具足四十齿也。

50、〔二十三、齿白齐密相〕,谓四十齿皆白净齐密,根复深固也。

51、〔二十四、四牙白净相〕,谓四牙最白而大,莹洁鲜净也。

52、〔二十五、颊车如师子相〕,谓两颊车隆满如师子王也。

53、〔二十六、咽中津液得上味相〕,谓咽喉中常有津液,上妙美味,如甘露流注也。

54、〔二十七广长舌相〕,谓舌广而长,柔软红薄,能覆面而至于发际也。

55、〔二十八、梵音深远相〕,谓音声和雅,近远皆到,无处不闻也。

56、〔二十九、眼色如金精相〕,谓眼目清净明莹,如金色精也。

57、〔三十、眼睫如牛王相〕,睫,目旁毛也。

58、谓眼睫殊胜如牛王也。

59、〔三十一、眉间白毫相〕,谓两眉之间,有白玉毫,清净柔软,如兜罗绵,右旋宛转,常放光明也。

60、(梵语兜罗绵,华言细香。

61、)〔三十二、顶肉髻成相〕,谓顶上有肉,高起如髻,亦名无见顶相,谓一切人天二乘菩萨,皆不能见故也。

62、(二乘者,声闻乘、缘觉乘也。

63、)从全体佛教的立场,说明一点,即是︰凡唯识必是法相的,法相却不必是唯识。

64、如来说法,说一切法是因缘所生的,从因缘所生的诸法,开示诸行无常、诸法无我、涅盘寂静的理性。

65、此一切法,如推论观察它以何为体性,这才有的从法相而归向唯识了。

66、唯识有其深刻的哲学意义,是在心识为体的立场以说明诸法的因果染净的。

67、如所见所闻的是否即对象的本质;如色法的质碍性,是否有其实体?不是的!唯识学者从认识论的考察,加上禅心的体验,以为并无色法(物质)的实性,一切一切都是依心为体性,依心而存在,这样才成立唯识学。

68、唯识的派别也很多,如依无著、世亲等论典的思想说,即以为一切法都是‘以虚妄分别为自性’的。

69、所以,佛说的因缘所生法即是依他起性,此依他起性,唯识学者,即以为心心所法为体。

70、如《辩中边论》说︰‘虚妄分别有’,世亲释里说虚妄分别为三界心心所法,他并非不说一切法相,而以为一切法都依心识为体的,即真如无为,也就是识的实性。

71、这样,法相是归于唯识了。

72、然而,佛法的思想系中,并不一律如此,还有一条路在的(大小乘皆有),如︰“蕴处界各有自体,即所见的色、所闻的声,以及能知的心识,各有其自体。

73、”这样的法相,即不归唯识。

74、然而此等思想,大有漏罅,因为色声等是常识的,佛陀不过从常识的、认识论的立场,说明此等法相,所以富有常识哲学的色彩。

75、在此等现实的法相上,指归法性(三法印与一实相印),才是佛陀的目标,所以有部等法相学,如稍加推论就引起问题了。

76、如热手触物,初以为冷,而冷手触之,则觉得暖和。

77、这冷与暖,果真是该物的实性吗?绝不如此,这实由于根识的关系而决定。

78、又如萨婆多部说青黄赤白等是色法的究极实体,这也难说,因为光线和目力等的条件,会促成所见色的变化,这不过是明显的例子。

79、所以,吾人以为如何如何,并不见得对象就是如此,所知的一切是与心识有关系的。

80、由此发挥到极端,于是归向到唯识论。

81、无著、世亲论师们,就特别宣说此法相的归宗唯识。

82、不过,常识中的色声诸法,如以为是对象的质,这种常识的实在论,固然不能尽见佛意,但法相必归唯识,也不能使我们同意。

83、因为,吾人认识之有心识关系是对的,由心识的因缘而安立,是可以说的,然说色法唯是自心所变,即大有问题,心识真的能不假境和为缘而自由的变现一切吗?自心还见自心,以自心为本质的唯识论,实是歪曲法相,忽略识由境生的特性,抹煞缘起幻境的相对客观性,而强调心识的绝对性、优越性,所以,除小乘而外,大乘中,法相也不必宗归唯识。

84、心色相待的无性缘起论──中观学者,即如此说。

本文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免责声明:本文为转载,非本网原创内容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