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明朝开国六公爵的结局都怎样】明朝建立初期,朱元璋为了巩固政权、表彰功臣,封了一批有功之臣为公爵。其中,最著名的六位公爵被称为“明朝开国六公爵”,他们分别是:徐达、李文忠、冯胜、邓愈、汤和、常遇春。这六人都是明朝开国的重要将领,为朱元璋打下江山立下汗马功劳。然而,他们的结局却各不相同,有的善终,有的却因政治斗争而死。
以下是这六位公爵的简要总结及最终结局:
一、徐达(中山王)
徐达是明朝开国第一功臣,曾率军北伐,攻占元大都,为明朝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。他为人谦逊,深得朱元璋信任。朱元璋称帝后,封其为中山侯,后进封为中山王。徐达在洪武十八年(1385年)病逝,享年五十四岁,死后被追封为中山王,谥号“武宁”。他是六人中唯一善终者。
二、李文忠(曹国公)
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,早年跟随朱元璋征战,战功卓著。他性格刚烈,曾因与胡惟庸有牵连而受到朱元璋猜忌。洪武十七年(1384年),李文忠病逝,时年四十六岁。虽然没有直接被处死,但他在生前已受到打压,结局较为凄凉。
三、冯胜(宋国公)
冯胜是朱元璋早期的重要将领之一,曾参与多次重要战役,如平定陈友谅、张士诚等。他战功赫赫,但晚年因权力过大引起朱元璋猜忌。洪武二十八年(1395年),冯胜被赐死,死因与胡惟庸案有关,属于政治斗争的牺牲品。
四、邓愈(卫国公)
邓愈是朱元璋早期的得力干将,曾随军征战江南,屡立战功。他为人正直,深得将士爱戴。洪武十年(1377年),邓愈病逝,享年四十一岁,死后被追封为卫国公,谥号“忠襄”。他的结局较为平静,未受重大政治打击。
五、汤和(信国公)
汤和是朱元璋的老部下,早年追随其起义,战功显赫。他性格低调,善于避祸,因此在朱元璋晚年仍能保全性命。洪武二十八年(1395年),汤和病逝,享年六十五岁,死后被追封为信国公,谥号“襄烈”。他是六人中又一位善终者。
六、常遇春(鄂国公)
常遇春是朱元璋麾下最勇猛的将领之一,曾率军攻城略地,战绩辉煌。他性格豪爽,但身体虚弱,长期征战使他积劳成疾。洪武二年(1369年),常遇春病逝于军中,时年四十岁,死后被追封为鄂国公,谥号“忠武”。他的死因是病重,非政治原因。
二、六公爵结局一览表
姓名 | 封爵 | 谥号 | 结局 | 备注 |
徐达 | 中山王 | 武宁 | 病逝(善终) | 明朝开国第一功臣 |
李文忠 | 曹国公 | 忠武 | 病逝(受打压) | 与胡惟庸案有关 |
冯胜 | 宋国公 | 无 | 被赐死(政治斗争) | 涉及胡惟庸案 |
邓愈 | 卫国公 | 忠襄 | 病逝(善终) | 早年战功显赫 |
汤和 | 信国公 | 襄烈 | 病逝(善终) | 善于避祸,长寿 |
常遇春 | 鄂国公 | 忠武 | 病逝(自然死亡) | 战功卓越,体弱早逝 |
三、总结
明朝开国六公爵中,徐达、邓愈、汤和三人得以善终,李文忠、常遇春虽非被杀,但也未能全身而退;而冯胜则因政治斗争被赐死。这反映出明朝初期对功臣的复杂态度,既有封赏,也有防范。这些公爵的命运,也从侧面反映了朱元璋对权力的掌控与对潜在威胁的警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