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用马革裹尸造句】“马革裹尸”是一个源自古代战争的成语,最早出自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,原意是指战死沙场后用皮革包裹尸体,后来引申为英勇作战、至死不屈的精神。在现代汉语中,“马革裹尸”常用来形容将士们奋勇杀敌、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。
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,以下是对“用马革裹尸造句”的总结与示例分析。
一、成语释义
成语 | 用法 | 含义 | 情感色彩 |
马革裹尸 | 作谓语、定语 | 指战死沙场,用马皮包裹尸体,比喻英勇牺牲 | 褒义 |
二、常见造句方式
句式结构 | 示例句子 | 说明 |
主谓结构 | 他立志报国,愿以马革裹尸为荣。 | 表达对国家的忠诚和牺牲精神 |
状中结构 | 他身先士卒,最终马革裹尸,令人敬佩。 | 强调英勇行为及结局 |
定中结构 | 那些马革裹尸的将士,是民族的脊梁。 | 描写英雄人物的集体形象 |
介宾结构 | 他虽未马革裹尸,但一生无悔。 | 表达一种虽未牺牲但同样值得尊敬的态度 |
三、使用注意事项
1. 适用场景:多用于正式或文学性较强的语境中,如历史、军事、教育等。
2. 情感基调:应保持庄重、肃穆,不宜用于轻松或调侃的场合。
3. 搭配对象:通常与“将士”“战士”“英雄”等词搭配使用。
4. 避免误用:不可单独使用“马革裹尸”来形容死亡,应结合上下文体现其褒义色彩。
四、总结
“马革裹尸”不仅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背景的成语,更是一种精神象征。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崇尚的英勇无畏、忠于职守的价值观。在写作或表达中恰当使用这一成语,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。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马革裹尸 |
含义 | 勇敢牺牲,战死沙场 |
用法 | 作谓语、定语 |
情感 | 褒义 |
适用语境 | 正式、文学、历史等 |
注意事项 | 搭配恰当,情感庄重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