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逃之夭夭意思】“逃之夭夭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常用于描述某人因害怕、尴尬或不愿面对某种情况而迅速逃离现场。虽然这个成语在现代口语中使用频率较高,但其来源和含义却往往被误解或简化。
一、成语释义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逃之夭夭 |
拼音 | táo zhī yāo yāo |
出处 | 最早出自《诗经·周南·桃夭》:“桃之夭夭,灼灼其华。”后引申为逃避现实或责任。 |
原意 | 原指桃花盛开的样子,后来演变为形容逃跑时的慌乱与迅速。 |
现代用法 | 多用于调侃或讽刺他人因害怕、尴尬或不想面对而迅速离开。 |
情感色彩 | 中性偏贬义(有时带调侃意味) |
使用场景 | 日常对话、网络交流、文学作品等 |
二、详细解释
“逃之夭夭”最早出现在《诗经·周南·桃夭》中,原句是“桃之夭夭,灼灼其华”,意思是“桃花盛开,鲜艳美丽”。这里的“夭夭”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,充满生机与美感。然而,在后世的演变中,“逃之夭夭”逐渐被赋予了新的含义,即形容人在遇到困难、危险或尴尬场面时迅速逃跑的行为。
在现代汉语中,“逃之夭夭”多用于非正式场合,带有一定幽默或讽刺的意味。例如:
- “他一看到老师进来,就‘逃之夭夭’了。”
- “这事儿太丢人了,我赶紧‘逃之夭夭’。”
需要注意的是,虽然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,但在正式写作中应慎用,以免显得不够庄重。
三、常见误用与辨析
用法 | 是否正确 | 原因 |
“他因为怕挨骂,逃之夭夭。” | ✅ 正确 | 表达清晰,符合现代用法 |
“她逃之夭夭地离开了房间。” | ❌ 不规范 | “逃之夭夭”本身已是动词短语,无需再加“地” |
“逃之夭夭”表示“逃跑得非常快” | ✅ 正确 | 是现代常用的引申义 |
“逃之夭夭”出自《诗经》,本意是“桃花盛开” | ✅ 正确 | 是成语的原始出处 |
四、结语
“逃之夭夭”从古诗中的美好意象,演化成如今人们口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,体现了汉语词汇的丰富性和灵活性。了解它的来源和用法,有助于我们在日常交流中更准确地使用这一成语,避免误用或误解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成语,欢迎继续提问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