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不以一眚掩大德含义】“不以一眚掩大德”出自《左传·僖公二十四年》,原文为:“君子不以一眚掩大德。”意思是:一个有德行的人,不应该因为某一次小的过失或错误(眚),就否定他整体的道德和功绩。这句话强调的是全面、客观地看待一个人,不应因一时之过而全盘否定其价值。
一、含义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左传·僖公二十四年》 |
原文 | “君子不以一眚掩大德。” |
字面意思 | 不因一次小过失而掩盖了大的德行 |
核心思想 | 评价人应全面、公正,不应因小错否定大德 |
应用场景 | 用于人事评价、历史人物分析、道德判断等 |
现代意义 | 鼓励包容、理性看待人的缺点与优点 |
二、深入理解
“眚”在古文中指的是过失、罪过,通常是指较小的错误或失误。“大德”则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、贡献和总体表现。这句话提醒我们,在评价一个人时,不能只盯着他犯过的错误,而应看到他整体的品德和成就。
例如,在历史上,一些有功于国家的人物可能曾有过小的失误或争议,但若因此否定他们的全部贡献,就是一种偏颇的评判。真正的智者会以更宽广的视角去审视一个人的价值。
三、现实应用举例
案例 | 说明 |
历史人物 | 如诸葛亮虽有“街亭之败”,但依然被后世尊为贤相,因其整体功绩远大于一次失误 |
企业管理 | 在团队管理中,不应因员工一次小失误而否定其长期表现和能力 |
日常生活 | 对朋友或家人,不应因一次争执就认为对方没有情义或品格低下 |
四、结语
“不以一眚掩大德”是一种智慧的处世态度,也是一种成熟的评价方式。它教导我们在面对复杂的人和事时,要保持理性和客观,避免因偏见或情绪而做出片面的判断。这种思想不仅适用于古代,也对现代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