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为什么说高等教育要回归常识】近年来,随着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度不断提升,越来越多的声音呼吁“高等教育要回归常识”。这一说法并非否定高等教育的现代性或创新性,而是强调在快速发展和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中,不应忽视教育最本质的目标和规律。
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、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人才。然而,在现实中,部分高校存在重科研轻教学、重数量轻质量、重形式轻实质的现象。这些问题导致了教育效果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偏差,也引发了公众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质疑。
因此,“回归常识”意味着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,注重基础、重视育人、尊重规律,让教育回归其应有的位置。
一、
“为什么说高等教育要回归常识”这一命题,源于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出现的一些偏离教育本质的现象。回归常识,不仅是对教育理念的反思,更是对教育质量提升的迫切需求。它要求高校在教学、管理、评价等方面,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,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,避免过度功利化和形式化。
通过回归常识,高等教育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,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更多有理想、有担当、有能力的人才。
二、表格对比:高等教育现状与回归常识的必要性
方面 | 当前存在的问题 | 回归常识后的改善方向 |
教学内容 | 重理论轻实践,课程设置脱离实际需求 | 强调基础与应用结合,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|
教学方式 | 以灌输为主,缺乏互动与启发式教学 | 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,鼓励自主学习 |
师资力量 | 部分教师重科研轻教学,教学投入不足 | 提高教师教学能力,鼓励教师参与一线教学 |
学生发展 | 学生压力大,缺乏全面成长空间 |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与综合素质提升 |
评价体系 | 过度依赖分数和论文数量,忽视综合能力评估 | 建立多元评价机制,注重过程与能力的结合 |
管理机制 | 行政化倾向明显,学术自由受限 | 推动去行政化改革,保障学术自主权 |
三、结语
高等教育的“回归常识”,不是倒退,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反思与重构。它要求我们从教育的本质出发,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路径。只有回归常识,高等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,为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