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伊尹放太甲的典故】伊尹放太甲是《史记》《竹书纪年》等古籍中记载的一段历史故事,讲述了商朝开国功臣伊尹与君主太甲之间的权力博弈。这一事件在古代政治伦理中具有重要意义,反映了贤臣辅政、君主失德时的权变之道。
一、典故概述
太甲是商朝第三位君主,其父太丁早逝,由伊尹辅佐即位。然而,太甲登基后行为不端,荒淫无度,违背了祖制和礼法。伊尹作为重臣,认为太甲已不适合执政,于是将他流放至桐宫,以待其悔过自新。三年后,太甲悔改,伊尹迎其复位,恢复王权。这段历史被后世称为“伊尹放太甲”。
此典故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“仁政”理念,也展示了伊尹作为贤臣的责任感与远见。
二、关键信息总结(表格形式)
项目 | 内容 |
典故名称 | 伊尹放太甲 |
出处 | 《史记·殷本纪》、《竹书纪年》等 |
时间 | 商朝初期(约公元前16世纪) |
主要人物 | 伊尹、太甲 |
背景 | 太甲继位后行为失德,伊尹辅政 |
经过 | 伊尹因太甲失德,将其流放至桐宫;三年后迎回复位 |
意义 | 展现贤臣辅政、君主失德时的权变与责任 |
历史评价 | 古代政治伦理的重要案例,体现“君君臣臣”的秩序 |
后世影响 | 成为后世讨论君权与臣权关系的经典例子 |
三、典故意义与启示
伊尹放太甲的故事在古代政治文化中具有深远影响。它不仅说明了君主需要德行来维持统治合法性,也强调了臣子在国家危难时应承担的责任。伊尹的行为虽有违传统君臣之礼,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,被视为一种“大义灭亲”的正当之举。
此外,该典故也被后世儒者用来论证“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”的思想,强调君主必须以民为本,否则将失去天命与民心。
四、结语
伊尹放太甲的典故不仅是商朝早期政治的一个缩影,更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中关于君臣关系、道德与权力的重要论述。它提醒我们,无论是君主还是臣子,都应具备责任感与道德意识,方能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