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逡巡的读音和意思】“逡巡”是一个较为文言的词语,常见于古文或文学作品中。它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,但理解其含义有助于更好地阅读古典文献。以下是对“逡巡”的读音、意思及用法的总结。
一、
“逡巡”是一个表示动作的词语,常用于描述人或动物在某处徘徊不前、犹豫不决的状态。它的读音为 qūn xún,其中“逡”读作 qūn(第一声),意思是“小步走”,“巡”则表示“巡视、来回走动”。合起来,“逡巡”可以理解为“小步走来走去”,引申为“犹豫不决、徘徊不定”。
在古代文学中,“逡巡”常用来描写人物因犹豫、恐惧或思考而迟迟不敢行动的状态。例如,在《史记》等古籍中,常有“逡巡不前”的表述,形容人在关键时刻的迟疑。
二、表格展示
词语 | 读音 | 拼音 | 含义 | 用法举例 | 出处 |
逡巡 | qūn xún | qun xun | 小步走来走去;引申为犹豫不决、徘徊不前 | 他逡巡良久,终未下定决心。 | 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 |
表示动作缓慢、迟疑 | 马儿逡巡不前,似有惧意。 | 《水浒传》 | |||
常用于描写人物心理状态 | 他逡巡于战场边缘,不敢轻进。 | 古代诗词 |
三、注意事项
1. “逡巡”属于文言词汇,现代口语中较少使用,但在书面语或文学作品中仍可见。
2. 其读音需要注意“逡”字的发音为 qūn,不是“qūn”或“qún”。
3. 在写作中使用时,应根据上下文判断是否合适,避免生硬堆砌。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逡巡”虽不常见,但在特定语境下能准确传达人物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,是古文中一个值得掌握的词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