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谁有出自史记的成语故事】《史记》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,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,不仅记录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,还蕴含了大量生动的成语故事。这些成语不仅语言精炼,而且寓意深刻,至今仍广泛使用。以下是对《史记》中常见成语故事的总结与归纳。
一、成语故事总结
1. 破釜沉舟
出自《项羽本纪》,讲述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下令打破炊具和沉没渡船,表示决一死战的决心,最终大败秦军。比喻下定决心,不顾一切地去做某事。
2. 卧薪尝胆
出自《越王勾践世家》,讲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忍辱负重,每天睡在柴草上,并尝苦胆以提醒自己不忘耻辱,最终复国成功。形容人刻苦自励,发奋图强。
3. 指鹿为马
出自《秦始皇本纪》,赵高为了试探群臣是否服从自己,故意将鹿说成是马,以此测试权力。比喻颠倒黑白、混淆是非。
4. 完璧归赵
出自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,赵国大夫蔺相如奉命带和氏璧出使秦国,面对秦王的欺诈,他机智地将玉璧送回赵国,保全了国家尊严。比喻物归原主或维护正义。
5. 负荆请罪
出自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,廉颇因对蔺相如不服气而多次挑衅,后来认识到错误,背着荆条去向蔺相如请罪,表示认错赔礼。比喻诚恳认错,请求原谅。
6. 毛遂自荐
出自《平原君虞卿列传》,毛遂主动向平原君推荐自己,表现出自信和担当。比喻自告奋勇,自我推荐。
7. 一鸣惊人
出自《滑稽列传》,楚庄王即位三年不问政事,后突然有所作为,一举成名。比喻平时不出名,但一旦表现就令人刮目相看。
8. 百闻不如一见
出自《汉书·赵充国传》,原意是听别人说一百次也不如亲眼看到一次。现在多用来强调亲身经历的重要性。
9. 士为知己者死
出自《刺客列传》,讲刺客豫让为报知遇之恩,不惜牺牲生命。比喻为了理解自己的人而献出生命。
10. 退避三舍
出自《晋世家》,晋文公为守信义,主动退兵三舍(九十里),以示诚信。现用于形容主动让步、避让。
二、表格汇总
成语 | 出处 | 故事简介 |
破釜沉舟 | 《项羽本纪》 | 项羽命令士兵打破炊具、沉没渡船,表示背水一战的决心,最终大败秦军。 |
卧薪尝胆 | 《越王勾践世家》 | 勾践忍辱负重,睡柴草、尝苦胆,最终复国成功。 |
指鹿为马 | 《秦始皇本纪》 | 赵高当众指鹿为马,试探群臣,显示其专权。 |
完璧归赵 | 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 | 蔺相如巧妙夺回被秦王骗走的和氏璧,保全国家尊严。 |
负荆请罪 | 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 | 廉颇向蔺相如请罪,表示认错并请求原谅。 |
毛遂自荐 | 《平原君虞卿列传》 | 毛遂主动推荐自己,展现自信与担当。 |
一鸣惊人 | 《滑稽列传》 | 楚庄王三年不问政事,后突然作为,震惊世人。 |
百闻不如一见 | 《汉书·赵充国传》 | 听一百次不如亲眼见到一次,强调亲身体验的重要性。 |
士为知己者死 | 《刺客列传》 | 豫让为报答知遇之恩,甘愿牺牲性命。 |
退避三舍 | 《晋世家》 | 晋文公为守信义,主动退兵三舍,体现诚信。 |
三、结语
《史记》不仅是历史著作,更是文化宝库,其中蕴含的成语故事不仅丰富了汉语表达,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人生智慧。了解这些成语的来源和背后的故事,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