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白骨露于野】“白骨露于野”出自《古诗十九首》之一,原句为“白骨露于野,千里无鸡鸣”,描绘了战乱后荒凉凄惨的景象。这句话不仅具有强烈的画面感,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动荡时期人民的苦难与生存困境。通过这句诗,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战争带来的破坏和生命消逝的深切同情。
一、
“白骨露于野”这一诗句源自东汉末年或更早时期的民间诗歌,是《古诗十九首》中的一句,表达了对战争导致大量死亡、尸骨遍野的悲痛与无奈。该句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,描绘了战乱后的荒凉景象,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关注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。
此句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,常被引用以表达对战争、灾难或社会动荡的反思。它不仅是历史的写照,也是对人性与命运的深刻思考。
二、关键信息对比表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古诗十九首》之一 |
原文 | “白骨露于野,千里无鸡鸣” |
作者 | 不详(属汉代无名氏作品) |
时代背景 | 汉末至三国时期,战乱频繁,民生凋敝 |
语义 | 描绘战乱后尸骨遍野、人烟稀少的惨状 |
文学价值 | 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,反映社会现实 |
现代意义 | 常用于描写战争、灾难或社会动荡的后果 |
引用频率 | 高,常被用于文学、历史、政治等多领域 |
三、结语
“白骨露于野”不仅是一句诗,更是一种历史记忆的象征。它提醒人们珍惜和平,反思战争的代价。在今天,面对各种形式的冲突与灾难,这句诗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。通过对它的理解与传承,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历史、珍惜当下,并为未来寻求更加和谐的社会发展之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