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齐恒公登门访士文言文翻译及原文】一、
《齐桓公登门访士》是一则出自《管子·小匡》的古代历史故事,讲述了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桓公为了招揽贤才,亲自拜访隐士鲍叔牙的故事。该文通过齐桓公谦逊礼贤的行为,展现了他作为明君的胸怀与远见,同时也反映了当时“士”阶层在政治中的重要地位。
文中强调了“求贤若渴”的精神,以及“用人不疑”的治国理念。齐桓公虽然贵为一国之君,却能放下身段,亲自登门拜访,体现了他对人才的重视和对国家未来的责任感。
二、文言文原文及白话翻译
文言文原文 | 白话翻译 |
齐桓公问于管仲曰:“寡人好田猎,国人多事之;寡人好音乐,国人多淫之;寡人好宫室,国人多奢之。今吾欲用士,可乎?” | 齐桓公问管仲说:“我喜好打猎,百姓就多从事打猎;我喜欢音乐,百姓就沉溺于享乐;我喜欢建筑宫殿,百姓就奢侈浪费。现在我想任用贤士,可以吗?” |
管仲对曰:“昔者,汤、武以仁义而王天下,桀、纣以暴虐而亡。夫士者,国之宝也,不可轻弃。” | 管仲回答说:“从前,商汤、周武王因为仁义而称王天下,夏桀、商纣因为暴虐而灭亡。贤士是国家的珍宝,不能轻易抛弃。” |
桓公曰:“然则吾何以得士?” | 齐桓公说:“那么我该如何得到贤士呢?” |
管仲曰:“请召鲍叔牙。” | 管仲说:“请召见鲍叔牙。” |
桓公曰:“鲍叔牙,吾之旧也,吾尝与之共事,其人刚直,非吾所宜用也。” | 齐桓公说:“鲍叔牙是我的老朋友,我曾经和他一起做事,这个人性格刚直,不适合我使用。” |
管仲曰:“夫士者,不以利动,不以势屈,唯忠于道。鲍叔牙,忠于道者也。” | 管仲说:“贤士不会因利益而动摇,不会因权势而屈服,只忠于道义。鲍叔牙就是忠于道义的人。” |
桓公曰:“善!”遂召鲍叔牙,亲往其家,迎之以为相。 | 齐桓公说:“好!”于是召见鲍叔牙,亲自前往他的家中,迎接他担任宰相。 |
三、总结
《齐桓公登门访士》不仅是一个关于君主求贤的历史故事,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体现。它告诉我们:
- 贤才难得,需以诚心求之。
- 君主应有容人之量,不拘一格用人才。
- 国家兴衰,关键在用人之道。
齐桓公虽贵为一国之君,但能虚心听取臣子建议,并亲自登门拜访贤士,这种精神值得后世学习。
注: 此文为根据《管子·小匡》改编整理而成,保留了原意并进行了适当简化,便于现代读者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