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求仁得仁啥意思】“求仁得仁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描述一个人追求仁德、善良的行为,并最终得到了相应的回报或结果。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,但在文学、历史和道德教育中具有一定的意义。
一、成语解释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求仁得仁 |
拼音 | qiú rén dé rén |
出处 | 《论语·述而》:“志士仁人,无求生以害仁,有杀身以成仁。”后世引申为“求仁得仁”。 |
含义 | 指一个人追求仁德,最终得到了与之相符的结果,体现出善有善报的思想。 |
用法 | 多用于褒义,强调人的道德追求与结果的一致性。 |
二、成语的来源与演变
“求仁得仁”最早来源于《论语》中的思想。孔子提倡“仁”,认为仁是君子最重要的品德之一。他强调“杀身成仁”,即为了仁德可以牺牲生命。后来,人们将这种追求仁德并得到回报的现象称为“求仁得仁”。
这个成语在古代多用于赞美那些坚守道义、不为名利所动的人,也用来鼓励人们坚持正直、善良的行为。
三、使用场景举例
场景 | 示例句子 |
文学作品 | 他一生行善积德,最后“求仁得仁”,得到了晚年的安宁。 |
历史评价 | 古人常说,“求仁得仁”,范仲淹一生忧国忧民,终得百姓爱戴。 |
日常劝诫 | 你只要心存善念,坚持正义,总有一天会“求仁得仁”。 |
四、总结
“求仁得仁”是一个体现儒家思想的成语,强调道德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。它不仅是一种人生哲学,也是一种对善行的肯定和鼓励。在现代社会中,虽然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,但“求仁得仁”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去践行和传承。
通过理解这一成语的含义和背景,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传统文化中关于“仁”的价值观念,也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道德修养和行为选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