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思援弓缴而射之原文及翻译】一、
“思援弓缴而射之”出自《孟子·告子上》,是孟子与学生公都子之间关于人性善恶的一段对话。文中通过一个比喻,说明人天生具有向善的倾向,但若缺乏引导或教育,也可能走向邪恶。这段话常被用来探讨“性本善”与“后天教化”的关系。
该文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孟子的核心思想:人性本善,但需要通过学习和修养加以培养,否则容易迷失本性。
二、原文与翻译对照表
原文 | 翻译 |
孟子曰:“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,或告之曰:‘是非君子之道。’曰:‘请损之,日攘一鸡,以待来年而后已。’如知其非义,斯速已矣,何必待来年?” | 孟子说:“现在有一个人每天偷邻居的鸡,有人对他说:‘这不是君子的行为。’他回答说:‘那就减少一点,每天偷一只鸡,等到明年就不偷了。’如果知道这样做不对,就应该立刻停止,为什么非要等到明年呢?” |
“思援弓缴而射之,虽欲勿忘,不可得也。” | “想要拉弓射它,即使想不去射它,也是做不到的。”(此处为引申义,强调人天生有善的倾向,难以违背) |
三、理解与延伸
“思援弓缴而射之”这句话并非直接出现在《孟子》原文中,而是后人根据孟子的思想进行引申或总结的表达。其含义可以理解为:人内心原本有善的倾向,就像弓箭一样,一旦提起,就很难再放回原处。也就是说,人的良知一旦被唤醒,就会自然地去行善,而不是刻意压抑。
这种观点体现了孟子“性本善”的哲学立场,强调教育和自我修养的重要性。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中,人才能保持善性;否则,善性会被遮蔽,甚至堕入恶行。
四、结语
“思援弓缴而射之”虽然不是《孟子》中的原文,但它很好地概括了孟子关于人性善的观点。通过这一说法,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孟子的思想:人性本善,但需要不断修养与引导,才能真正实现道德的完善。
如需进一步探讨孟子思想与现代教育、道德建设的关系,可继续深入分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