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上海话十三点指什么】“十三点”是上海方言中一个常见的表达,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做事不靠谱、行为古怪、不合常规,甚至有点“神经质”。这个说法虽然听起来像是字面意思,但其实背后有其文化背景和语言演变的过程。
一、
“十三点”在沪语中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“13点”,而是一种比喻性的说法。它源于旧时上海的市井文化,最初可能与某种迷信或民俗有关,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带有贬义的口语表达,用来形容人“不正常”、“想太多”或“行为怪异”。
在上海本地人中,“十三点”通常带有一定的调侃意味,有时也用于朋友之间开玩笑,但若用在正式场合或对他人使用,则可能显得不够尊重。
二、表格:上海话“十三点”的含义及使用场景
项目 | 内容 |
拼音 | shí sān diǎn |
含义 | 形容人行为古怪、思维不正常、做事不靠谱 |
来源 | 源于上海地方文化,具体起源尚无定论,可能与旧时迷信或民俗有关 |
使用场合 | 日常口语中,多用于朋友间调侃或批评他人 |
语气 | 带有一定贬义,也可用于轻松玩笑 |
类似表达 | “神经兮兮”、“脑子有问题”、“想太多” |
注意事项 | 不宜用于正式场合或对陌生人使用,以免引起误解 |
三、补充说明
“十三点”这个说法在不同年龄层和地域的上海人中使用频率有所不同。年轻一代可能更倾向于用“脑残”、“傻X”等词汇,而老一辈则更常用“十三点”来形容别人“不正常”。
此外,也有说法认为“十三点”来源于旧时上海的“十二时辰”加上“一点”,即“十三点”,象征着时间混乱或逻辑错乱,因此被用来形容人“脑袋有问题”。
总之,“十三点”是上海方言中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词汇,体现了上海文化的独特性和幽默感,但也提醒我们在使用时要注意语境和对象,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