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鸡司晨这是一个成语】“鸡司晨”是一个来源于古代典故的成语,常用来比喻人虽有才能却未被重用,或指人才被埋没、不被赏识。这个成语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,但在文学和历史语境中具有一定的意义。
一、成语释义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鸡司晨 |
拼音 | jī sī chén |
出处 | 《左传·宣公四年》:“楚人献鹤于郑,郑穆公受之,而使司晨。”后引申为“鸡司晨”。 |
释义 | 原意是鸡报晓,后引申为有才能的人未被重用,或指人才被埋没。 |
用法 | 多用于形容人才被忽视、不被重视的情况。 |
二、成语来源与演变
“鸡司晨”最早出自《左传》,原意是指鸡在清晨打鸣,象征着时间的开始。后来,这一说法被引申为“鸡能司晨”,即鸡能够承担报晓的职责。但随着文化的发展,人们开始将“鸡司晨”赋予更深的含义,用来比喻那些本应发挥重要作用的人却被安排在无关紧要的位置上。
例如,在古代,一些有才华的士人可能因出身低微、政治斗争等原因,未能得到应有的重用,这种情况就被形容为“鸡司晨”。
三、相关表达与近义词
表达 | 含义 |
怀才不遇 | 有才华但没有遇到赏识自己的人或机会 |
贤者隐居 | 有德行的人选择退隐,不参与世俗事务 |
金玉其外,败絮其中 | 表面光鲜,内在平庸,多用于贬义 |
鹤立鸡群 | 比喻一个人在群体中显得特别突出,常带有褒义 |
四、实际应用举例
1. 文学作品中:如《聊斋志异》中,有时会用“鸡司晨”来形容某些人物虽有才华却不得志。
2. 日常生活中:可用于批评某些单位或组织对人才的忽视,比如:“他明明很有能力,却只能做些琐碎的工作,真是鸡司晨啊。”
五、总结
“鸡司晨”作为一个较为冷门的成语,虽然不常出现在日常对话中,但在特定语境下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。它不仅反映了古人对人才价值的认知,也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重视人才的合理使用和发挥。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性质 | 古典成语 |
使用场景 | 文学、评论、批评等 |
适用对象 | 有才华但未被重用的人 |
现代意义 | 强调人才的重要性及合理配置 |
通过了解“鸡司晨”这一成语,我们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化中的智慧,也能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识别和重视人才的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