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灭烛怜光满】“灭烛怜光满”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《望月怀远》,原句为:“灭烛怜光满,披衣觉露滋。”这句诗描绘了诗人深夜独坐,因月光太亮而熄灭蜡烛,却仍被满室的月光所吸引,不忍离去。整首诗情感细腻,意境深远,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。
一、
“灭烛怜光满”这一诗句,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象的敏感与情感的细腻表达。通过“灭烛”这一动作,表现出诗人对月光的珍视和喜爱;而“怜光满”则进一步强调了月光的明亮与美丽,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。
该诗句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,还体现了唐诗中常见的“借景抒情”的写作手法。通过对月光的描写,传达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。
二、关键词解析
词语 | 含义说明 |
灭烛 | 熄灭蜡烛,表示诗人为了欣赏月光而放弃照明。 |
怜光满 | 喜爱满屋的月光,表现出诗人对月光的欣赏与留恋。 |
披衣觉露滋 | 穿上外衣,感到露水湿润,进一步渲染夜晚的静谧与孤寂。 |
三、诗歌背景与赏析
张九龄是盛唐时期的重要诗人之一,他的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,语言质朴,意境深远。《望月怀远》正是其代表作之一,全诗如下:
> 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时。
> 情人怨遥夜,竟夕起相思。
> 灭烛怜光满,披衣觉露滋。
> 不堪盈手赠,还寝梦佳期。
这首诗以“海上生明月”开篇,描绘出一幅辽阔而宁静的月夜图景。接着通过“情人怨遥夜”,表达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。最后两句“灭烛怜光满,披衣觉露滋”则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,展现出一种深沉而含蓄的思乡之情。
四、文化意义
“灭烛怜光满”不仅是对自然美的赞美,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。它反映了古代文人对自然的亲近与敬畏,也体现了他们在孤独中寻求慰藉的精神状态。
在现代,这句话依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,常被用来形容那种在寂静中感受到美好、在孤独中寻找温暖的情境。
五、结语
“灭烛怜光满”虽短短五个字,却蕴含着丰富的诗意与情感。它不仅是一句诗,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——在平凡中发现美,在孤独中感受温情。这种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,至今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