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十面埋伏是什么意思啊】“十面埋伏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源自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战役——楚汉相争时期。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一种被多方包围、陷入困境的处境。它不仅具有军事意义,也常用于比喻人在复杂环境中被多方压力或陷阱所困。
一、成语来源
“十面埋伏”最早出自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中记载的“垓下之战”。当时,西楚霸王项羽被刘邦率领的汉军包围在垓下(今安徽灵璧),汉军布下十面埋伏,最终迫使项羽兵败自刎。这一战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之一。
二、成语含义
项目 | 内容 |
拼音 | shí miàn mái fú |
含义 | 形容被多方包围、陷入困境;也可比喻处于复杂的局面中,受到多方压力或陷阱 |
出处 | 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 |
用法 | 多用于描述人或组织处于被包围、受困的状态 |
近义词 | 四面楚歌、进退维谷 |
反义词 | 脱颖而出、游刃有余 |
三、使用场景举例
1. 军事方面:
- 战场上敌军布下十面埋伏,我军陷入被动。
2. 商业竞争:
-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,企业面临十面埋伏,稍有不慎就可能失败。
3. 生活情境:
- 小李最近工作压力大,同事之间关系紧张,感觉像陷入了十面埋伏。
四、文化影响
“十面埋伏”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,还被广泛应用于文学、影视、音乐等领域。例如:
- 古琴曲《十面埋伏》:这是一首著名的琵琶曲,描绘了楚汉战争中的激烈场面,旋律激昂,气势磅礴。
- 电影与小说:许多作品以“十面埋伏”为题材,讲述英雄人物在绝境中求生的故事。
五、总结
“十面埋伏”是一个极具画面感和历史厚重感的成语,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军事术语,更是一种对人生困境的深刻比喻。无论是战场、职场还是日常生活,当我们面对多方压力时,都可以用“十面埋伏”来形容当前的处境。
通过了解“十面埋伏”的来源、含义和应用场景,我们不仅能更好地掌握这个成语的用法,也能从中体会到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与魅力。